[想攝影135] 細說分鏡 Vol.1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59
🖍攝影,表面看到的是藝術,裡面隱藏的是技術
🖍技術,包含了所有攝影中,每一個基礎的觀念與經驗的累積
記得十幾年前開始學攝影,那是學校課程的一門必修課,上課的同學不管你有沒有相機,反正你就是想辦法去借到、買到一台相機,或是跟分組同學一起共用一台相機,36 張照片一起分擔費用,還能省點錢,當時真的光把一些基本的觀念學完,確實是花了 12 堂課的時間。
🟥拍一張照片要多久
拍一張照片要花多少時間? 不是從觀察開始,而是按下快門後直到看到照片前為止,前後要花上多少時間? 最快…,你覺得可以多快? 這問題我在自己的課堂上問過不少學生,幾乎沒有人能答到「最接近的答案」
🔺三天? 五天? 七天? 還是一天,都不是,答案是約 3 小時。🔻
一捲底片差不多拍 36 張,而你裝好後也不會一直胡亂的按快門,而我快的話,差不多也要個把個小時才能把一卷底片拍完,這在當時已經算很心痛的速 – 因為貴哪,快門聲就像是從破掉的錢包,掉出硬幣砸在地上的聲音,從第一張開始拍到最後一張照片結束,快速的取出底片,此時你背對相片館轉身前進,對著老闆說「我要快洗」,這個快洗…,差不多要 60-90 分鐘不等,由於要特別洗你這一份底片,工錢、料錢與時間都特別的貴,前前後後算下來…,自你按下第一次快門直到看到成品照片,也真的差不多約 3 小時左右,當然,有人還可以更快一點。
🔺撰文的今天,需要多少時間? 3 小時不到,甚至還不用 3 秒,1 秒不到的時間,你就可以在相機螢幕上看到剛剛拍的好不好,用上述相同的心情拍完 36 張,「最快看到照片的時間」依然是 1 秒,按下快門後,每一張照片都花不到一秒的時間就能看到。🔻
🟥學習的時間
記得第一個攝影作業,是正確的將曝光三元素給適當的拍出來,我記得那時我在找會動的東西做練習,跑到了圓山兒童公園,拍攝裡頭的旋轉木馬,忘了當時快門是使用多少,最後的結果是無法「凍結」旋轉木馬上頭,以及坐在上頭的人們快樂的表情,然後再用一周內的時間,重新、重拍練習,直到這項練習 PASS。
現在使用數位相機就快多了,從十幾年前還身為學生,到現在變成學生的老師,在教導這個作業時,相同的要求,卻可以省下更多的時間,當學生按下快門,立馬檢查照片…
「快門速度不夠,重來」
學生再重拍一張
「還是差一點,再來一次」
學生再摸著相機,再重新調整更適合的快門速度
「這樣子就對了,下次記得要照這方法練習,而不要死背答案」
這樣子一來一往的動作,大概…,最慢 10 分鐘就可以學好單一練習,比起我第一個練習的作業,花費數天時間,快上了不知數百倍之多。
🟥技術的定義
每學一個新的觀念,當你用相同的模式一試再試,仍需花上不少時間,但也比過去使用底片相機快上不少,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直到熟練。 同樣的一個練習,拿到不同主題,考慮的重點順序、重心又不同了,又再重複練習,直到真的練到「精髓」,我想這時可以說 – 嗯,技術已經熟練了,就算遇上陌生、第一次接觸的場合,也不容易失敗,也不會拍的讓自己失望。
到底「技術」的定義該如何定義,我還是喜歡引用維基百科裡頭的說法,比較讓大家較有討論上的共識:
🔺「技術可以指人類對機器、硬體或人造器皿的運用,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廣的架構,如系統、組織方法學和技巧。它是知識進化的主體,由社會形塑或形塑社會,如電腦等新技術的增生使人們相信技術是社會進化的決定性力量。換句話說,它是驅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
「它是驅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這句話來解釋討論攝影中最有趣的一段話,當我們學習攝影,從基本的曝光到創作,每一個動作與環節,我都認為包含了非常多的「技術」在裡頭,當我們熟練每一個技術後,這「技術能驅動改變」我們,產生一種「動力」,讓我們能組合攝影裡不同的變數,去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影像可能。
因為技術有這個本質,也就是說,你必需熟練每一個攝影的觀念、操作方法,不能臨時抱佛腳 (因為景像千變萬化不等人的),也不能含糊帶過 (不能無法解釋變數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當一切熟練、駕輕就熟,才能讓我們面對一場景下,生出更多的創作可能,這就是技術 – 驅動改變的自發性的動力,這個自發性就是從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動力。
🟥藝術的定義
🔺「藝術,指憑藉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也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是的,書讀得不多的我,在我辭窮的字典裡,維基百科總是我偷懶下依賴的來源。
藝術百百種定義,若以上述的定義裡,我留意的是「技巧、意願、 想像力、融合、平衡」這幾個關鍵字義,雖然無法確定裡頭的「技巧」是否為「技術」,但我認為我們暫不拘小節將技巧等同於前面所說的技術。
🔺細看「藝術的定義」他包含了「創作、分享」二個階段,同時藝術是個「過程」,既是創作的過程,也是分享的過程,當然我們難以透過無形的事物憑空用電波在大腦間傳遞,在我們攝影藝術「創作與分享過程」最具體的結果,自然是表視在具體的影像照片,好讓我們溝通有個開始、基礎與焦點。🔻
🟥攝影藝術
藝術定義中「……將個人或群體體驗 “沉澱與展現" 的過程」,進一步我會這麼定義攝影藝術:
🔺攝影藝術也可說是「個人技術的熟練,加以個人生命體驗的 “沉澱” 後,透過自身的意願、想像力、經驗加以融合,創作出影像的過程,並且具體表現在 “照片作品等具像物體上”,與他人共享意識、情感。」🔻
我會這麼解釋「攝影藝術」這個名詞。
我認為,如果在攝影的「觀念、技術」無法熟練,你是無法創造出精采的作品,誤讀了觀念,解釋不清的變數互動,雖然仍可創造出作品,但要記得藝術不但是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分享的過程,在前一階段你可以模模糊糊的拍出一張視覺精豔的作品,但後一階段相信就難去表達清楚,難以他人共享你的意識與情感。
不要說什麼「藝術不該是主觀、客觀、多元解讀」這套說法,來偷渡你無法與他人解讀、分享你作品意義這一關,你可以是一個表達拙劣的「說者」,畢竟「表達這件事,也是個技術與藝術」,但你不能是對自己作品毫無念頭的攝影創作者,吱吱唔唔的說「我覺得這就是美,就該這麼做」,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解讀做品的說法,但以「表達作品,與他人共熟意識、情感,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環」來看,前半段作品創作你或許過關了,但後半段作品分享,卻可能打上了零分。
🟥技術與藝術班車
外拍最常遇上學生的問題之一「面對這場景,光圈 (或快門) 該用多少?」,這是常見的問題,也是奇怪的問題,這問題不該問我才對,應該問問你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作品呈現」。
但這只是個外拍練習,總不會一開始就將初學學生拉到「藝術創作」的層次,我還是會說「想想光圈是做什麼,快門又是做什麼,上課都有提到」,提示一下,學生通常還是能拍出基本的作品出來。
藝術表達前,技術一定先到位,在技術培養熟練過程,同時也在觀察藝術創造的元素,技術到藝術不是一趟單行票班車,而是來來回回的過程,透過技術熟練,來欣賞、了解藝術是如何創作產生,再透過藝術的欣賞過程,回頭看看自己技術哪裡的欠缺。
在我看來,太多數的人,自認基礎觀念學會了,就一直朝著藝術創作猛衝,卻鮮少有人帶著回程的車票,坐回攝影基礎起點站,重新的想想那些攝影變數下,還能擁有什麼樣的可能,再買張車票重新朝著藝術創作出發,這也是我對現在攝影風潮下,我自己對「我自己」的反思。
🟥生命體驗的沉澱
也許我們太在乎如何讓一張照片富有可看性 (精采的構圖)、故事性 (一張照片千言萬語),只想快速拿著相機跨越了「技術、藝術之間的交集」這困難一關,想要用最快的方法達抵達「終點」,也就是一張讓人讚嘆連連的作品,然後再繼續重複下去。
在藝術的定義中還有一段話讓我非常在意「加以個人生命體驗的 “沉澱”」,一張作品必定是個人生命體驗的「沉澱」,這個「沉澱」真的需要時間、歷練,急也急不得,無法像自底片攝影過渡到數位攝影,彈指之間就能見到作品那樣神速,而我自認這方面我依舊欠缺,我自己也在追尋著「我認為攝影之於我生命的關係解釋」,一直找不到好的解釋,或許這追求的過程,就是為往後作品不斷堆疊的必經之路吧。
🔺最後還是想提醒自己,「攝影藝術下的照片作品,它只是個過程,不是結果,包含了 “創作” 以及 “分享” 的過程」,若要再多說一點,照片的生命不是自按下快門後就走到終點,應往外延伸,如何與他人分享情感與意義,這是攝影藝術觀念裡,作為一張「攝影下的照片作品」的定義。🔻
另一方面,技術與藝術間不是個單程車票,不是一路抵達終點就結束,這是來來回回重複的旅程,在途中同時堆疊自己對攝影與生命的體驗,當拿著相機,走了無數的路、拍了無數張的照片,此時是該停下來、看看自己與他人的作品,聽聽他人的意見,與最要的「心裡的聲音」。沉澱後再重次出發。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木馬捲 失敗」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木馬捲 失敗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木馬捲 失敗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木馬捲 失敗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木馬捲 失敗 在 [閒聊] 這個髮型有燙壞嗎? - 看板WomenTal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木馬捲 失敗 在 考慮很久的木馬燙 - 女孩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木馬捲 失敗 在 木馬捲燙多久的推薦與評價,DCARD 的評價
- 關於木馬捲 失敗 在 [變髮] 超美的木馬捲 的評價
- 關於木馬捲 失敗 在 [閒聊] 這個髮型有燙壞嗎?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木馬捲 失敗 在 短髮燙捲ptt 2020最夯燙髮趨勢「木馬捲」!方臉也能駕馭 的評價
- 關於木馬捲 失敗 在 [閒聊] 燙捲失敗的後續處理(文長) she313131 PTT批踢踢 ... 的評價
木馬捲 失敗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狗頭鍘伺候…
美國據說正在考慮禁TikTok,這個抖音的海外版。以前我說過,「抖音有一個很狹小的缺口,可以成為下一個大型的社群網路,建立下一個廣告平台」,現在看起來態勢已成,真的讓字節跳動做起來了,所以美國打壓TikTok,意義深遠。
來看專家怎麼說。
科技策略專家Ben Thompson有一個矽谷很多人訂閱的付費電子報Stratechery,常常談科技產品策略,相當深入。偶爾他會放些文章在收費牆外,因此不願付費的大眾也可以看,他最近談TikTok戰爭的文章,剛好就免費,所以我來分享一下專家的看法。順道一提,Thompson太太是台灣人,他是以台灣為基地的知名矽谷觀察家。
TikTok戰爭之所以重要,Thompson認為,是因為TikTok是兩個趨勢的合流,一是有關人類和網路,二是有關中國和意識型態。先講第一個。從傳統紙媒開始,媒體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廣告,所以網路出現的時候,紙媒上網路的方式,就自然的以文字旁邊的廣告投放為主。雖然網路上的傳統媒體有流量,但廣告收入卻不成比例,媒體經營因此出現困境。
臉書之類的社群網路,靠的是feed,「餵給讀者的流動性內容」,feed擺脫了紙媒接觸讀者的方式,這種新方式只有數位化的媒體才辦得到。而且feed很貼近使用者,可以即時地為讀者客製。如果新聞、故事,依你的興趣在你的時間軸裡流動,那自然廣告也可以客製,所以社群網路的廣告投放效果遠勝紙媒這種撒大網捕小魚的方式。
「廣告的金額,約略等同人的注意力」,一個社會有這麼多的注意力,就會只有這麼多的廣告收入可以分。臉書吃掉了,傳統紙媒就沒有了。而如果觀察人的注意力,圖片吸引人的程度,還遠勝過文字,所以Instagram出來的時候,臉書感到巨大的威脅,因此非把它買下來不可。而圖片吸引人的程度,又還不及影片,因此臉書時時在注意影片平台的堀起,擔心他們變成和紙媒一樣,廣告收入被新媒體吃掉。所以Snapchat在推Stories的時候,臉書怕極了,趕快讓IG抄襲,先擋住用戶往Snapchat流。Thompson說,「重點不在把用戶從Snapchat拉回來,而是根本就要擋住用戶,不要讓他們想嚐試Snapchat」。IG的Story大成功。
但Thompson說,TikTok的崛起,證明臉書沒有學得正確的教訓。Snapchat的Stories是個威脅,是因為使用起來,最接近影片,而影片用戶會吃掉照片和文字的廣告。當然臉書一直有在推影片,還花大錢請專家、名人拍影片。但失敗了。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臉書最強的是用戶產生的內容,不是專家製作的專業內容,臉書推動影片的方法錯了。
公平地講,臉書之所以要找專家拍影片,是因為業餘的影片製作,比照片或是文字創作,有更高的難度,雖然手機上就有鏡頭,軟體也不斷在發展,但還是要設計內容和拍攝角度,影片上傳就是沒有拍照上傳那麼容易。而且臉書是社群網路,分享的對象是朋友,不是不知名的大眾,影片要變成病毒般的散播,還有這個隱私設定問題要克服。
於是TikTok的崛起,就勢所難擋。
在搞抖音/TikTok之前,字節跳動的熱門產品是「頭條」。臉書一開始是社群網路,後來才發展出feed和演算法。但頭條一開始就是feed和演算法,而且這個演算法是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演算法,頭條不斷地在學習你想看什麼,你看越多,內容就越接近你的喜好。而且頭條的產生的新聞內容,還可以跳過大部份的新聞審查問題,機器學習的演算法,給你看的都是「乾淨」的內容。字節跳動成立抖音後,把頭條的演算法,弄到短小影片上。除了在製作影片上,比YouTube或是臉書容易外,抖音還有一個強處,他們不是社群網路。一開始,影片就是全網公開,分享出來的內容,就是面對全世界。這又會回饋到機器學習的演算法,越多的影片給機器學習你的喜好,就會學得越好。看抖音,會上癮,不是沒有原因的。字節跳動買下Musically,把服務併入TikTok後,TikTok就完全照抖音的方式演出。
Thompson特別指出美國也有人注意到小影片的重要,比如說好萊塢名人Jefferey Katzenberg(夢工廠SKG裡面的K)搞的Quibi,但他們沒有看懂這個用戶自製影片的趨勢,而想要找專家拍。這個是放棄新時代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功能,回到舊時代靠專家挑選的逆勢而為,當然不能成功。
抖音/TikTok雖然在世界爆紅,但身為中國公司,自然地要被捲入這個美中的新冷戰。
Thompson談美中戰爭的一個重點是,美國要認真看待中國的企圖。而且,這戰爭不是美國先開槍的,中國很久以前,禁止美國科技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就開槍了。美國人在對中關係上,太常自我中心,「所有事情都是美國說什麼,美國做什麼,把中國當成局外人」,因此不把中國當真。但中國要中興,恢復過往榮光,一直是中國的目標,而中國共產黨深信馬克思主義是讓他們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西方的自由價值,對中國的目標來說,是相敵對的。
所以共產黨一直在進行與西方的意識型態鬥爭,因為西方的價值觀,才是共產黨生存的最大威脅。「這也是為什麼,對中國來說,僅僅把臉書、推特等西方社交網路封鎖在中國之外是不夠的。中國還需要西方的組織,像是NBA,在推特上做內容審查。」「中國不只在抵抗西方的自由理念,更在尋求施加他們自己的價值觀。」
如果沒有從這樣的觀點了解中國,就會糢糊了打TikTok的重點。
TikTok有蒐集用戶資料。現在的手機和電腦,因為設計的關係,都把應用程式的區隔做的很好,不太容易取得最核心的個人資料。但這不代表TikTok沒有蒐集資料,位置、IP、使用資料等,TikTok都有在收集,一如臉書。但這也是一些評論家搞錯的重點。重點不是蒐集的資料是不是比臉書多,而是TikTok是中國公司,而臉書是美國公司。美國是法治的國家,除了司法的力量控制臉書的行為外,還有民意機關的監督。但TikTok的祖國是中國,依據中國的法律,字節跳動得應政府要求,而交出資料,這是一個沒有公開透明的程序,更何況,這是一個和西方正在鬥爭的政府,再多的保證,也沒有阻擋共產黨的能力。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蒐集人民資料為統治的手段,科技只是讓威權統治如虎添翼而已。
而如果中國正在和西方進行意識型態的鬥爭,TikTok的科技,定會為中國共產黨政府利用。Thompson特別提到不久前的一個新聞。川普在奧克拉荷馬州的造勢場合,據說票先被一大堆小朋友給訂走了,造成體育館空空蕩蕩的窘樣。而這些小朋友是怎麼被動員的?K-pop粉絲和TikTok用戶。我們不知道TikTok是不是有人為的操縱,故意讓川普難看,但「TikTok對造勢活動有這樣的影響力,就該讓所有從事政治的人害怕。」
TikTok在言論審查上,本來就前科累累,絕對是無法相信他們的任何保證。重點在於,美國要把中國當真。共產黨講得這麼清楚,做得這麼明白,他們就是要控制資訊的流通,怎麼可以輕易放過TikTok。「該是認真地,並且照字面上意義,來好好對付中國的時候了。」
Thompson最後開出政策建議。
資料安全最重要。任何有處理國家安全、智慧財產的機關,要先禁員工使用微信。如果Zoom不把運作,從中國搬離,也要禁止這些機關使用Zoom。
然後,字節跳動絕對不能再擁有TikTok,最好是賣給非中國的公司或是個人。因為TikTok能挑戰臉書的獨霸,所以也不能賣給臉書。禁TikTok也不好,因為就會讓臉書的Instagram Reels,這個抄襲品撿了便宜。如果字節跳動不賣,美國政府要考慮用CFIUS,回溯管理Musical.ly賣給字節跳動的審查,或者是由國會啟動「國際緊急經濟法令」,禁止Musical.ly的出賣。
對中國共產黨的警覺心,沒有人比台灣更高,也因為有這個警覺心,所以擋住了冠狀病毒的入侵。也許Ben Thompson住台灣久了,所以也比大多數的美國人,對共產黨更警愓。他說的,一點都沒錯,全世界都要把共產黨講的話當真。
這是戰爭,TikTok已經被扮成木馬推了進來,當斬則斬,不要猶豫不決。
木馬捲 失敗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國據說正在考慮禁TikTok,這個抖音的海外版。以前我說過,「抖音有一個很狹小的缺口,可以成為下一個大型的社群網路,建立下一個廣告平台」,現在看起來態勢已成,真的讓字節跳動做起來了,所以美國打壓TikTok,意義深遠。
來看專家怎麼說。
科技策略專家Ben Thompson有一個矽谷很多人訂閱的付費電子報Stratechery,常常談科技產品策略,相當深入。偶爾他會放些文章在收費牆外,因此不願付費的大眾也可以看,他最近談TikTok戰爭的文章,剛好就免費,所以我來分享一下專家的看法。順道一提,Thompson太太是台灣人,他是以台灣為基地的知名矽谷觀察家。
TikTok戰爭之所以重要,Thompson認為,是因為TikTok是兩個趨勢的合流,一是有關人類和網路,二是有關中國和意識型態。先講第一個。從傳統紙媒開始,媒體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廣告,所以網路出現的時候,紙媒上網路的方式,就自然的以文字旁邊的廣告投放為主。雖然網路上的傳統媒體有流量,但廣告收入卻不成比例,媒體經營因此出現困境。
臉書之類的社群網路,靠的是feed,「餵給讀者的流動性內容」,feed擺脫了紙媒接觸讀者的方式,這種新方式只有數位化的媒體才辦得到。而且feed很貼近使用者,可以即時地為讀者客製。如果新聞、故事,依你的興趣在你的時間軸裡流動,那自然廣告也可以客製,所以社群網路的廣告投放效果遠勝紙媒這種撒大網捕小魚的方式。
「廣告的金額,約略等同人的注意力」,一個社會有這麼多的注意力,就會只有這麼多的廣告收入可以分。臉書吃掉了,傳統紙媒就沒有了。而如果觀察人的注意力,圖片吸引人的程度,還遠勝過文字,所以Instagram出來的時候,臉書感到巨大的威脅,因此非把它買下來不可。而圖片吸引人的程度,又還不及影片,因此臉書時時在注意影片平台的堀起,擔心他們變成和紙媒一樣,廣告收入被新媒體吃掉。所以Snapchat在推Stories的時候,臉書怕極了,趕快讓IG抄襲,先擋住用戶往Snapchat流。Thompson說,「重點不在把用戶從Snapchat拉回來,而是根本就要擋住用戶,不要讓他們想嚐試Snapchat」。IG的Story大成功。
但Thompson說,TikTok的崛起,證明臉書沒有學得正確的教訓。Snapchat的Stories是個威脅,是因為使用起來,最接近影片,而影片用戶會吃掉照片和文字的廣告。當然臉書一直有在推影片,還花大錢請專家、名人拍影片。但失敗了。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臉書最強的是用戶產生的內容,不是專家製作的專業內容,臉書推動影片的方法錯了。
公平地講,臉書之所以要找專家拍影片,是因為業餘的影片製作,比照片或是文字創作,有更高的難度,雖然手機上就有鏡頭,軟體也不斷在發展,但還是要設計內容和拍攝角度,影片上傳就是沒有拍照上傳那麼容易。而且臉書是社群網路,分享的對象是朋友,不是不知名的大眾,影片要變成病毒般的散播,還有這個隱私設定問題要克服。
於是TikTok的崛起,就勢所難擋。
在搞抖音/TikTok之前,字節跳動的熱門產品是「頭條」。臉書一開始是社群網路,後來才發展出feed和演算法。但頭條一開始就是feed和演算法,而且這個演算法是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演算法,頭條不斷地在學習你想看什麼,你看越多,內容就越接近你的喜好。而且頭條的產生的新聞內容,還可以跳過大部份的新聞審查問題,機器學習的演算法,給你看的都是「乾淨」的內容。字節跳動成立抖音後,把頭條的演算法,弄到短小影片上。除了在製作影片上,比YouTube或是臉書容易外,抖音還有一個強處,他們不是社群網路。一開始,影片就是全網公開,分享出來的內容,就是面對全世界。這又會回饋到機器學習的演算法,越多的影片給機器學習你的喜好,就會學得越好。看抖音,會上癮,不是沒有原因的。字節跳動買下Musically,把服務併入TikTok後,TikTok就完全照抖音的方式演出。
Thompson特別指出美國也有人注意到小影片的重要,比如說好萊塢名人Jefferey Katzenberg(夢工廠SKG裡面的K)搞的Quibi,但他們沒有看懂這個用戶自製影片的趨勢,而想要找專家拍。這個是放棄新時代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功能,回到舊時代靠專家挑選的逆勢而為,當然不能成功。
抖音/TikTok雖然在世界爆紅,但身為中國公司,自然地要被捲入這個美中的新冷戰。
Thompson談美中戰爭的一個重點是,美國要認真看待中國的企圖。而且,這戰爭不是美國先開槍的,中國很久以前,禁止美國科技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就開槍了。美國人在對中關係上,太常自我中心,「所有事情都是美國說什麼,美國做什麼,把中國當成局外人」,因此不把中國當真。但中國要中興,恢復過往榮光,一直是中國的目標,而中國共產黨深信馬克思主義是讓他們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西方的自由價值,對中國的目標來說,是相敵對的。
所以共產黨一直在進行與西方的意識型態鬥爭,因為西方的價值觀,才是共產黨生存的最大威脅。「這也是為什麼,對中國來說,僅僅把臉書、推特等西方社交網路封鎖在中國之外是不夠的。中國還需要西方的組織,像是NBA,在推特上做內容審查。」「中國不只在抵抗西方的自由理念,更在尋求施加他們自己的價值觀。」
如果沒有從這樣的觀點了解中國,就會糢糊了打TikTok的重點。
TikTok有蒐集用戶資料。現在的手機和電腦,因為設計的關係,都把應用程式的區隔做的很好,不太容易取得最核心的個人資料。但這不代表TikTok沒有蒐集資料,位置、IP、使用資料等,TikTok都有在收集,一如臉書。但這也是一些評論家搞錯的重點。重點不是蒐集的資料是不是比臉書多,而是TikTok是中國公司,而臉書是美國公司。美國是法治的國家,除了司法的力量控制臉書的行為外,還有民意機關的監督。但TikTok的祖國是中國,依據中國的法律,字節跳動得應政府要求,而交出資料,這是一個沒有公開透明的程序,更何況,這是一個和西方正在鬥爭的政府,再多的保證,也沒有阻擋共產黨的能力。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蒐集人民資料為統治的手段,科技只是讓威權統治如虎添翼而已。
而如果中國正在和西方進行意識型態的鬥爭,TikTok的科技,定會為中國共產黨政府利用。Thompson特別提到不久前的一個新聞。川普在奧克拉荷馬州的造勢場合,據說票先被一大堆小朋友給訂走了,造成體育館空空蕩蕩的窘樣。而這些小朋友是怎麼被動員的?K-pop粉絲和TikTok用戶。我們不知道TikTok是不是有人為的操縱,故意讓川普難看,但「TikTok對造勢活動有這樣的影響力,就該讓所有從事政治的人害怕。」
TikTok在言論審查上,本來就前科累累,絕對是無法相信他們的任何保證。重點在於,美國要把中國當真。共產黨講得這麼清楚,做得這麼明白,他們就是要控制資訊的流通,怎麼可以輕易放過TikTok。「該是認真地,並且照字面上意義,來好好對付中國的時候了。」
Thompson最後開出政策建議。
資料安全最重要。任何有處理國家安全、智慧財產的機關,要先禁員工使用微信。如果Zoom不把運作,從中國搬離,也要禁止這些機關使用Zoom。
然後,字節跳動絕對不能再擁有TikTok,最好是賣給非中國的公司或是個人。因為TikTok能挑戰臉書的獨霸,所以也不能賣給臉書。禁TikTok也不好,因為就會讓臉書的Instagram Reels,這個抄襲品撿了便宜。如果字節跳動不賣,美國政府要考慮用CFIUS,回溯管理Musical.ly賣給字節跳動的審查,或者是由國會啟動「國際緊急經濟法令」,禁止Musical.ly的出賣。
對中國共產黨的警覺心,沒有人比台灣更高,也因為有這個警覺心,所以擋住了冠狀病毒的入侵。也許Ben Thompson住台灣久了,所以也比大多數的美國人,對共產黨更警愓。他說的,一點都沒錯,全世界都要把共產黨講的話當真。
這是戰爭,TikTok已經被扮成木馬推了進來,當斬則斬,不要猶豫不決。
木馬捲 失敗 在 考慮很久的木馬燙 - 女孩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超想燙木馬燙但是我本身頭髮太多設計師直接拒絕我 說頭髮會炸開的多 ... 自己本身是細軟髮每次燙髮都失敗換店家燙木馬捲之後終於找到自己想要的捲 ... ... <看更多>
木馬捲 失敗 在 [變髮] 超美的木馬捲 的推薦與評價
[變髮] 超美的木馬捲. 看板, hairdo. 作者, kikicat101. 時間, 2021年01月20日. 留言, 30則留言,24人參與討論. 推噓, 20 ( 20推 0噓 10→ ) ... ... <看更多>
木馬捲 失敗 在 [閒聊] 這個髮型有燙壞嗎? - 看板WomenTal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去一家朋友常去剪髮的髮廊燙頭髮,因為每次陪朋友去那個設計師都會花很多時間跟
我聊捲髮,他真的是說的一口好捲髮,陪朋友剪完要離開時還會順便免費幫我上電棒捲。
想當然爾,要燙髮時第一個就想到這個設計師。
第一次燙髮過程中心理感覺怪怪的,像是:
1. 所有給他的照片他都說是夾的、電棒捲。
2.溝通什麼都不管我個人頭型、臉型條件,只以他手機裡的客戶照片為準。
3.上捲子只上到「肩膀」,我頭髮長度是中偏長到胸
還有很多,但主要是這三點。
結果果然失敗了,整個頭髮只有肩膀以下一坨微捲(當時討論是大波浪捲),其他完全厚
重死板。
更不要說根本沒有改善頭型視覺效果。因為根本沒有燙啊 囧
後來回去跟他講第一句說:「頭髮沒有很捲...」,他氣爆說我都看不懂別人捲髮都是上
電 棒 捲,全部都是做造型的...吧啦吧啦一大堆。
後來談好明天回去補燙,但是溝通的過程真是讓我覺得驚嚇不知道該不該回去。
因為我頭髮多,我以為可以燙這樣的。
他說補燙因為我說不捲,他就說全部改這樣
他打一堆專業的我也看不懂...但似乎捲子號碼變小很多
然後他傳給我又是他客人的照片,我看起來那張照片裡的主角臉有點不開心,然後他說是
成功的客人自己傳給他的照片。
整頭燙髮很亂加上不適合的空氣瀏海,他還說是要幫我這樣燙...
這個人臉型長臉跟髮量明顯跟我不一樣,但他覺得我應該燙這樣
然後他整個無法溝通,也聽不下別人想要什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54.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09399951.A.823.html
我燙前無任何染燙過,全部自然髮
只會燙這樣的髮型。
※ 編輯: p223556889 (1.164.54.5 臺灣), 12/31/2020 15:59:27
都是每一個設計師親自加藥水「燙」出來的,可以看下面這個是韓國設計師燙的髮型
https://www.instagram.com/samchic.jihwan/
全都可以燙,雖然有可能做造型的成份滿大的,但是我要的絕對燙的出來:(
該不該相信他
※ 編輯: p223556889 (175.97.59.228 臺灣), 12/31/2020 20:26:00
基本上做髮型正面好看是基本,但重要的頭型也要兼顧,這兩者在我上面的四格圖就能看
出來,兩個都沒做到,而且也很清楚。
後腦勺捲髮照片我可以找找,您需要我轉給您,不過可以的話請您發揮想像力,上面那樣
的髮型往後全撥過去都看不到什麼捲度的啦!
... <看更多>